你的位置 :首页 > 酒业资讯

酒业资讯

作者:中国酒网  时间:2017-01-14 05:02:43
【导读】 长毛酒“大热”的背后 那些“洞藏茅台们”怎么活?

1月9日(前天),贵州省工商局、省质监局、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继召开大会,要求规范酒类市场,深化白酒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除重点对“专供”、“特供”进行清理整治外,还对白酒市场进行专项整治。

无独有偶,前几年仁怀下发文件,除了“专供”之外,目标直指当下最热的发霉长毛的“老酒”,小编翻翻朋友圈,似乎自从去了一趟茅台镇之后,卖面膜的渐渐被这种打着洞藏旗号的长毛低端酱酒替代了!

长毛洞藏茅台酒

长毛酒大热的背后故事

那么,这样看上去泛黄、拉丝的长毛酒和真的“老酒”到底有什么区别?它又是如何火爆市场的?在长毛酒大热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生存逻辑呢?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采访了贵州茅台镇老生常谈酒业总经理苏勇,苏总坦言这几年的确日子不太好过,身边也确实有朋友在制作和出售这种“长毛”的酱酒,这股长毛风严格意义上将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后来愈演愈烈。通过他的判断,整个2016年茅台镇生活的最滋润的一类群体就是:那些买低端酱酒的那批人了,这个群体的明显特点有几个:

一是低价,传统工艺酱酒受成本所限,最低也得卖了大几十,而这些毛酒往往就是一瓶或一大坛10块20块,从传统工艺角度完全是做不出来的;

二是渠道,长毛酱酒在微商、互联网和一些直销渠道非常盛行,传统代理渠道难见其踪,往往是那种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批人;

三是口感,真正懂酱酒的人最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回味,这也是与浓香最大的区别,而这种毛酒完全可以把入口做到很柔和,回味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回味。

在调查中也发现,茅台镇的不少中小酒企都有类似的“长毛老酒”在售卖。从内部人士看来,这些“长毛老酒”其实并非真正的陈年老酒,所谓的酒体泛黄、酒花丰富、甚至拉丝都是人工所为,都是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同时包装上长毛、发霉,藏酒洞里的海量贮存更是人为。而且,食品卫生条件是否达标、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都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苏勇看来,这种大热的背后依然是:酱香品类的小众化,因为不懂,才给了一部分人炒概念的机会:长毛背后是洞藏概念,是老酒概念,归根结底是“酒是陈得香”的消费认知的根深蒂固!

谈到这种热闹背后的影响,苏总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市场份额的被抢占,最大的忧虑反而是这种新的营销玩法带给对消费者关于好的酱香酒标准的错误教育和认知误导:之前不太了解的或者不懂酱酒的人会不会用这套标准来评判酱酒的好坏?

这套标准是关于长不长毛?酒体拉不拉线?颜色黄不黄?……因为是微商,因为是直销,因为是网络的光怪陆离,所以这套标准在美好的ps滤镜下,在看似无懈可击的说辞下,更具有说服力与蛊惑性,这远比正规厂家高大上的品牌故事和专业术语更加“接地气”。

所以仁怀不能忍了,这关系着未来酱香酒的消费者教育!

跳出长毛酒的概念,或许那些“茅台们”的生存现状更值得关注!

据了解,当下茅台镇大小酒厂的格局形象地说是“老虎领着一群羊”。除了茅台、国台等少数品牌型企业,其余数量众多的小酒厂就是群羊,目前在仁怀市1700多家注册的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现在能坚持正常生产的有二三百家,更多的小酒企、酿酒小作坊却在长毛酒上干的火热。

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四川泸州、四川宜宾、山西杏花村都屡见不鲜:

盛名之下,日子不好过呀。

大家都知道培养一个新品牌有多难,成本有多高,那么那些没品牌的中小型酒企怎么活?可能前几年靠原酒输出还能挣点钱,但现在都在提倡“自建产能窖池”,卖原酒也只能变成“地下”的工作了,还能怎么办?

于是我们看到了长毛酒这种“歪路”、甚至邪路(违规),但是放在商业生存的残酷法则下,这种玩法背后多少有一些无路可走的无奈与不甘。

返回资讯首页

中国酒网酒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