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酒类营销

酒类营销

作者:中国酒网  时间:2017-01-11 06:15:51
【导读】 中国葡萄酒业如何“与狼共舞”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不仅给国内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让众多国外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越来越多的进口葡萄酒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意欲抢夺这块大“蛋糕”。时至今日,可以说,“狼”真的来了,中国葡萄酒业正处在“与狼共舞”的关键时期。面对外来元素的激烈冲撞,中国葡萄酒企业将何去何从,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中国葡萄酒业真正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和其他一些产业一样,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预计今后几十年,中国葡萄酒市场还将继续快速扩张。

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给国产葡萄酒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也引来了国外葡萄酒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面对国外葡萄酒的冲击,国内葡萄酒企业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盲目乐观,不屑一顾。他们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葡萄酒的几大品牌经过几十年打拼,和中国消费者一起成长,建立起了消费者的认可度,拥有经销商“铁哥们”般的忠诚度,国外葡萄酒是很难撼动的;另一种声音是妄自菲薄,信心不足。他们觉得,国外葡萄酒都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已经非常成熟,而我们只有几十年的历史,面对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国外葡萄酒,他们感到忧虑甚至是绝望,对未来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丧失信心。

这两种声音都是站不住脚的。面对国外葡萄酒的激烈竞争,国产葡萄酒业既不可盲目乐观,也无需妄自菲薄。以数十年之功对抗国外百年乃至千年的积淀,固然是一场差距明显的硬仗,但葡萄树苗已经栽种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可能把自家的地盘拱手相让。既然“狼”来了,那就在与“狼群”的竞逐中,找出并缩小差距,加快自身的奔跑速度,以更从容的姿态“与狼共舞”。

好葡萄酒源于好葡萄

葡萄酒行业有一句俗话叫“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指的是在影响葡萄酒酒质的因素中,酿酒葡萄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葡萄种植业是葡萄酒产业的基础,但这恰恰也是国产葡萄酒最大的“软肋”。目前,国内葡萄酒企业拥有的葡萄基地,特别是具备足够树龄的葡萄园不多,产业基础脆弱,这是中国葡萄酒产业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近年来,有不少国内葡萄酒企业拥有了连国外厂家都感到惊讶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但却不重视发展自有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宁愿从国外大批量地购买原料或是原酒。但钱是买不来时间的,优质顶级葡萄酒一般都是用十年、十五年以上树龄的葡萄做成的。国产葡萄酒如果想要长远发展,这些基础的工作是肯定要做的,并且越早越好。现在很多国内葡萄酒企业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觉得搞葡萄基地成本太高。一瓶葡萄酒高则上千元,但葡萄原酒在里面占的价值不过几十块钱。反而,不惜高价去过度包装、过度促销,这样做是本末倒置。忽视根基是没有未来的,没有好的原料就难以生产出好的葡萄酒,立足自身种好葡萄建好基地,才是国产葡萄酒发展以及与进口葡萄酒抗衡的根本大策。

国内葡萄酒企业,尤其是有志于做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葡萄基地的建设,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投入发展葡萄基地,使果农享受到应有的回报,这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做了,比如张裕、中粮、王朝、威龙等,但自有基地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尤其是拥有十几年树龄嫁接苗木的葡萄园很罕见。

搞好基地建设和葡萄种植不只是葡萄酒企业的事,地方政府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战略中,首先应立足于保护葡萄种植业,防止国外葡萄酒的倾销,对国内葡萄种植业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给企业提供足够的配套政策,来扶持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从比较效益看,现在种葡萄远不如苹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出现这个状况,并不是葡萄本身的原因,因为葡萄的附加价值、综合拉动力是极高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种植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收益归了企业或当地政府。

如果政府和葡萄酒企业分享了大部分行业收益,却不去适当反哺作为产业“根基”的种植业,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导致果贱伤农,乃至出现一些恶性循环。因此,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中,一方面需要葡萄酒企业从高额的利润中拿出足够的份额来扶持种植业,反哺葡萄果农,不能只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从葡萄酒产业的税收贡献中,拿出足够份额来扶持这个产业,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

葡萄酒市场 与狼共舞 葡萄酒企业 蓬莱产区 营销手段 高端原酒 爱斐堡国际酒庄

中国酒网酒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