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酒文化

酒文化

作者:中国酒网  时间:2017-01-18 06:32:17
【导读】 寻先祖足迹追溯黄酒源头

寻先祖足迹追溯黄酒源头

古香古韵,清新典雅的一座书卷式的大门跃入眼帘,漫步在这条大道上,不禁给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磅礴之气。这里就是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现今,走进这里,给大家带来一场酒文化的盛宴。

追寻:先祖的馈赠历史的源头

走进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尊威严壮丽、不失君王风范的酒祖炎帝像。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特地将炎帝像供奉在这里,来纪念伟大帝王酿酒的丰功伟绩。该厂的负责人介绍说,炎帝像手中拿着的就是该厂生产所需的原料谷子和黍子。

回顾酿酒的历史,重温黄酒的诞生。五千年前炎帝、黄帝、蚩尤在涿鹿大战、阪泉之战后,炎帝俯首称臣从事医药的研究,此期间发现五谷种子,并存放于山洞,经雨水浸泡自然发酵而形成黄酒。炎帝进献给黄帝后,黄帝根据黄帝的黄字,酒体的黄色,粮食的黄色以及我们的黄土地黄皮肤这五大元素将此酒改名为黄酒。

漫步:文化走廊镌刻动人瞬间

历史给人以铭记,而现今则是后浪推前浪。走过帝王像,来到一条文化长廊,里面一张张引人展开回忆的照片展现了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的发展道路。

沿着这条走廊,首先看到的一张照片,是该公司的发起人也是公司的董事长赵生满先生建厂前考察的情况,而下面的一张,则是该厂原始的48位农民股东,就是他们联合集资,经过了多次会议,才建立现在所看到的北宗黄酒厂。经过积极发展、动员,现在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的股东已经达到69位。

下面一张有张家口市主管农业的杨副市长的照片,这是在建厂初期,该厂并没有要建立张杂谷生产线的打算,在一次研究张杂谷增产不能增收的问题的会议上,公司董事长就提出大米能酿黄酒,那小米也就能酿。正巧,杨副市长听到后,就对董事长说:“那么就请你建立一条以张杂谷为原料的生产线,这是市领导给你们布置的政治任务。”回来后,董事长赵生满就潜心钻研,请教各地师傅共同研究,最终研制出了张杂谷小米的酿制工艺。几天后杨副市长来厂调研,看到小米生产线真的建立起来,满怀欣喜而归。

其次,这张农业专家赵治海的照片,一提起他,可谓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他让小米的产量由原来每亩400斤到现在的1200多斤,解决了农民的增收、增产问题。当他听到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要用张杂谷酿酒时,亲自来该厂的试验田考察土质,并带来了张杂谷的种子,悉心指导种植。

这幅呈现的,在涿鹿祭祀中华三祖的大典上,北宗黄酒就是当时的祭祀专用酒,在此次的竞标会上,各路名酒云集,可是不管是从黄酒的历史文化还是营养价值,北宗黄酒都当之不愧的成为本次祭祖的专用酒。

与此同时,因为北宗黄酒营养价值高,含有19种氨基酸,13种维生素,9种矿物质,是酒类饮品中最高的。而且北宗黄酒不仅是饮用的首选,更是烹饪、药用的佳品,对强身健骨,美容养颜有着显著功效。也正因为北宗黄酒的高品质,很荣幸地成为了全国“两会”专用酒。

打造: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那么有了好的原料,怎么才能酿出好酒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一行随该厂负责人参观了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酿酒车间,

一进入车间,这位负责人就提醒:“大家小心脚下,这个是为了严格的执行食品安全法,防治三害,特意研制放置的防鼠板。”公司的员工都经过二楼的更衣室更衣后再经过严格的洗手、消毒、杀菌后才能进入车间。车间里分两个口,一个是员工入口,一个是入料口,人跟料都是要分开进入车间的,这样做就是为了做到人物分流,防治交叉感染,保证好原料的品质。当记者看到车间里没有工人生产时,感到十分奇怪,就问该负责人,他说:“这是因为我们黄酒的生产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夏天的6―9月份是不能进行生产的,所以员工都在准备后续工作,就是踩曲,而我们酿酒所使用的曲都是经过一年的发酵过程才能使用,这也是保证我们黄酒品质的关键一步。”

比新工艺,传统工艺是利用黍米酿造的生产线,在酿造方式上有所不同。传统工艺是要通过浸泡、清洗、煮米,记者看到煮米设备,分为两层。上面一层是煮米,而第二层就是冷却,利用水循环控制煮米的温度,来保障后期的发酵温度,下面就是发酵,这边是一次发酵,需要发酵15天,然后进行压榨,后期的各个工序就基本相同。

都要经过贮存,过滤,高低温杀菌等一系列工序,每批酒出厂最短也要半年以上。到了糟烧车间,这是酿黄酒最后所出的酒糟,再通过二次发酵,酿出最后的糟烧酒,而得到的酒糟,就可以喂养牲畜,制作饲料,循环利用。这样即环保,又不造成浪费,形成了一条绿色生产链。

最后,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生满说:“我们公司将着手投入二期工程,建办公楼、职工宿舍楼、食堂、地下酒库、农业科技观光园;之后我们进行三期工程,建宾馆、饭店、博物馆、‘原始农具’观光区。完成公司整体建设,打造一个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具有旅游观光特色的现代化企业。

中国酒网酒文化